農藥殘留是指在農業(yè)生產中施用農藥后一定時期內殘留于生物體、農副產品及環(huán)境中微量的農藥原體、代謝物、降解物和雜質的總稱。蔬菜瓜果的農殘問題一直為大眾所關注,有關去除農藥殘留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農殘快篩是如何進行的?
農殘快篩分析步驟通常是:水溶性溶劑提取-非水溶性溶劑再分配-固相吸附柱凈化-氣相或液相色譜檢測。其中提取和凈化是前處理部分,樣品前處理不僅要求盡可能*提取其中的待測組分,還要盡可能除去與目標物同時存在的雜質,避免對色譜柱和檢測器等的污染,減少對檢測結果的干擾,提高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性。
農殘快篩是微量或痕量分析,必須采用高靈敏度的檢測技術才能實現(xiàn)。自20世紀50年代,各國科學家就開始研究農藥殘留的檢測方法。常見的有化學速測法、免疫分析法、酶抑制法和活體檢測法等。
化學速測法,主要根據氧化還原反應,水解產物與檢測液作用變色,用于有機磷農藥的快速檢測,但是靈敏度低,使用局限性,且易受還原性物質干擾。
免疫分析法,主要有放射免疫分析和酶免疫分析,常用的是酶聯(lián)免疫分析(ELISA),基于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識別和結合反應,對于小分子量農藥需要制備人工抗原,才能進行免疫分析。
酶抑制法,是研究成熟、應用廣泛的農殘快篩技術,主要根據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對乙酰膽堿酶的特異性抑制反應。
活體檢測法,主要利用活體生物對農藥殘留的敏感反應,例如給家蠅喂食樣品,觀察死亡率來判定農殘量。該方法操作簡單,但定性粗糙、準確度低,對農藥的適用范圍窄。